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6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一、学习提纲 1、孟夫子的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是什么意思,如何从《弟子规》中得“道”; 2、范仲俺的成就是什么及对后人的启示; 3、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的内涵是什么,生活中如何去做到; 4、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“人不闲,勿事搅,人不安,勿话扰”; 5、言语很重要。
二、学习报告 1、孟夫子的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是什么意思,如何从《弟子规》中得“道”。 孟夫子说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。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,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。这个“道”是指得道、失道,在《中庸》里面有提到“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”,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。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着想,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。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,失道者则是自私自利,没有去感受别人的情绪,没有去看别人需要。长期下来,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,所以得道者必多助,失道者必寡助。“寡助之至,亲戚叛之”,就是他太自私到了极点,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,所谓众叛亲离。那“多助之至”,假如他处处替人着想,行的都是仁道,那就“天下顺之”,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,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,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。 中国历史上,周朝以仁慈之心统一了天下,而且造了中国最长年代的一个盛世。他们整个朝代绵延了八百年之久。我们如何能得道多助?《弟子规》中的“泛爱众”事实上也是环绕在一个“仁”字,仁慈的仁。能替别人尽心尽力的服务
2、范仲俺的成就是什么及对后人的启示。 宋朝宰相范仲淹,他小的时候就有一颗为人民的心,他曾问一位算命先生,看他能否当宰相或医生,当时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,怎么两个愿望相差那么大。范仲淹回答说:唯有良相跟良医可以真正救人。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很感动,认为他小小年纪立的志向不为自己,而是为了帮助他人,于是就说:你有这一颗心,你一定可以当宰相,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心。 后来范仲淹真得当上了宰相,为官一心为民。同时,他还买了很多义田,让他的亲族三百多人耕作,可以生活无缺;他的俸禄,只要看到亲朋好友婚丧喜庆有困难,他都会慷慨解囊;他还兴义学,让更多的学子能够得到圣贤教诲,他办的那个学校,直到清朝考上的进士有数百个,状元就有好几十个,而现在那一块地也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。有舍有得,范仲淹的成就仅次于孔老夫子,家族八百多年不衰,他们的成就是大过历代的帝王。因为他们都是用真诚来对社会付出。 “己有能,勿自私”,自然就能天下归心,范仲淹这样的德行必然让他的后代子子孙孙得到庇荫。《易经》说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。己有能,所以要勿自私,当你的孩子确实发了这种利益社会的心,在他成长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贵人相助。 3、 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的本质是什么,生活中如何去做到。 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,当我们看到喜新厌旧的人,可能会摇摇头,“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”。什么叫人心不古,古,指古朴,非常老实,待人厚道,这是古代的人心。古代的人确确实实,他的信义、他的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,纵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了,叫他违背道义,他也宁死不屈。像文天祥从容就义,在监狱里面写到“鼎镬甘如饴”,并留下千古名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 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荀巨伯,他跋山涉水,翻山越岭去看望他一个生病的朋友,当他到的时候,刚好有盗贼对整个郡烧杀掳掠,所有的人都赶快逃命,因为朋友病重行动不便,叫荀巨伯赶快走。结果荀巨伯说:我假如走了,我就没有道义,所以我宁死也不可以走。结果盗贼了解以后很感动,这些头目说:我们这些人都是无义之人,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?所以全部盗贼都撤走了。所以一个人的道义,一个人的真心,就可以唤醒他人的这一些道义之心。荀巨伯一个人的道义挽救了很多人的劫难、生命。 我们看到古代人是可以念念为别人,现在的人念头比较为自己,所以愈为自己,人生的路愈狭窄。因为失道者寡助,而得道者必多助,反而当你的孩子从小有一个仁慈之心,他的路会愈走愈广。所以对于朋友、对于妻子我们都应该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。 一个人如何做到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,如何从根本解决一个人喜新厌旧的习性?喜新厌旧其实就是不念旧,忘本,没有道义。所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:教育孩子懂得珍惜情义、珍惜恩义;当然大人也要教,要用德行来感化他,他就慢慢的懂得迷途知返。
4、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“人不闲,勿事搅,人不安,勿话扰”。 仁慈之心是处处都在体现,绝对不是挂在口上说:我对人很好,我很有仁慈之心。但是可能他人跟我们相处都会觉得很难受,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反省反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,会不会是“过头”了,好心有可能给别人压力。所以,这时度和时机很重要,要“人不闲,勿事搅”,纵使你要把很多好的东西给他,也要看看他现在方不方便、有没有空,所以这个进退的分寸我们要敏锐一点。所以当我们打电话给朋友,绝对不能霹雳啪啦就一直讲,一定要先问一句:请问你现在方便说话吗;或是考虑一下,现在打电话时机好吗。 同样,孩子也一样,有些孩子一想到什么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马上拉着大人的衣服在那里霹雳啪啦讲,这时我们当下要机会教育。大人也需要提醒,当然提醒时要 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保持笑容。 所以这《弟子规》可以活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。“人不闲,勿事搅。人不安,勿话扰”。我们要会察言观色。
5、言语很重要。 “人有短,切莫揭;人有私,切莫说”,仁慈之心还要落实在言谈之中。到目前为止,《弟子规》里面谈到言语的经文很多。所以说话很重要、要学习。“言语”在孔门四科的教诲是仅次于排在“德行”之后,所以从小孩子讲话的分寸,我们也要多加调教。“人有短,切莫揭;人有私,切莫说”,其实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当我们有短有私,也是不希望别人宣扬的。而且“见人恶,即内省;有则改,无加警”,纵使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,我们也应该拿来反省自己,想到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已”,看到太太不好,就想到都是我不好,因为我做得不够好,没让她感动得痛哭流涕;看到儿子不好,就是我教得不够认真;那看到社会很乱,就是我不好,没有捡垃圾给他看,没有扶着老人给他看。所以处处见人的恶都当作是自己的恶、自己的本分,他就会努力好好去做修身的工作。相信他只要能够转到这样的态度上,绝对可以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 所以,见人的恶不要放在心上,要念念想着如何当好榜样去影响他们;更不可以把人家的过失到处宣扬。时时提醒自己:别人错也是对,自己对也是错。别人错为什么对,因为他没有读过《弟子规》,所以才会做错事,而我们则要赶快尽心尽力去帮助、去当榜样。我们对也是错。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在那儿说:我对,你错,其实已经是在制造对立、制造高下。 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”。 2012年11月15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